尋訪紅色印記|“紅巖女傑”饒國模後人堅守紅巖傳承革命精神
“走在這條石板路上,我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3月16日,紅巖村景區春雨如煙,植被生機盎然。走在充滿歷史滄桑感的石板路上,95後講解員王佩雯説。
這位從事講解工作近兩年的年輕人,是“紅巖女傑”饒國模的後人。“我的奶奶叫夏丹霞,奶奶的外婆就是饒國模。”王佩雯説,他的親叔叔王朝輝已經在紅巖村景區做了23年文物管理員,兩人雖然沒見過饒國模,但聽了奶奶的講述,他們自幼就對饒國模十分敬仰。
饒國模,1895年出生於重慶大足一個書香門第,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饒國樑的胞妹,1960年在北京病逝。1985年,鄧穎超回到曾生活和戰鬥過的紅巖村,在饒國模墓前憑弔時説:“沒有饒國模,我們哪來的紅巖呦。”
饒國模是一位怎樣的革命女性?記者跟隨王朝輝和王佩雯來到位於紅巖村景區的饒國模故居尋找答案。
饒國模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小紅樓,建於1930年。“饒國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獨立女性。”王佩雯介紹,1922年,饒國模隨丈夫來到重慶,因不願在家享清福,於是和朋友創辦三友實業社。後來,饒國模買下郊外紅巖嘴(1945年改名為紅巖村)的土地開辦大有農場,1930年在農場中央建成這座小樓。
1939年春,日軍狂轟濫炸重慶,為確保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正常運行,中共川東特委書記廖志高派饒國模兒女,動員母親同意共產黨在農場修建公開辦事機構。饒國模欣然同意。她説:“共產黨都找到了自己門前,豈有不歡迎之理。”
就這樣,饒國模墊支費用,積極經辦樓房修建事宜,使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危難時刻得以安身立足,並在紅巖結廬八年。
1948年,在中共川東地下黨組織遭受破壞最慘重之際,饒國模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1950年7月1日,饒國模將紅巖村的土地、房屋全部無償捐獻給了國家。”王佩雯説。
在故居底樓正在舉辦的“紅巖女傑饒國模生平事蹟展覽”中,記者看到了一件格外醒目的展品,它就是饒國模捐獻土地、房屋的紅綢信。饒國模在紅綢上寫道:“……特將重慶市紅巖村內房屋兩大棟,果園一幅,連同地皮一千方丈敬獻我人民政府……”每當王佩雯講到這裏,觀眾總會讚歎道:“這位老太太真了不起!”
“每年都有眾多遊客來到紅巖村參觀、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黨性教育,我感到十分驕傲。”王佩雯説,她和叔叔會擔負起傳承弘揚紅巖精神的責任,讓紅巖精神代代相傳。